第三节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材内容详解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聚落的类型,知道乡村聚落、城市聚落及其景观差异,知道聚落分布与环境的关系,正确认识聚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运用图片描述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的景观差异,通过联系实际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人类生活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通过读图训练,进一步培养动手、动脑和审美能力。
快乐点击
1.乡村和城市
(1)聚落——我们把人们的集中聚居地——乡村和城市统称为聚落。
(2)聚落的分类:
①乡村聚落有农村、牧村、渔村、林场等不同类型,居住在这些地方的人们分别从事耕作、放牧、捕鱼、伐木等生产活动。
②城市聚落的居民,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工作。
(3)不同聚落的景观差异:
image001.png (16.95 KB)
2007-10-19 20:55
(4)同类聚落的景观差异:
①世界各地的乡村聚落有不同的特征:
image003.png (3.89 KB)
2007-10-19 20:55
②世界各地的城市聚落也风格迥异。
2.聚落与环境
(1)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①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适于耕作。
②自然资源丰富(林、渔、矿等)。
③交通便利(交通沿线的交汇处、沿海港口等)。
(2)聚落的分布:
①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比较密集。
②在高山、荒漠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
(3)聚落的建筑外貌、建筑材料等因环境而异。
3.聚落的发展与保护
(1)聚落发展带来的利与弊
①聚落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发生了很大变化;占地面积越来越大,建筑物越来越多,道路越来越完善。聚落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更好的居住环境。
②聚落的发展过程中,有价值的纪念地、建筑群,有特色的民居正逐步消失。
(2)聚落的保护
①原因:传统的聚落是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它们从不同侧面记录了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民俗等信息,如果不加以保护甚至任意破坏,将导致无法挽回的损失。
②措施:a.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2年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传统聚落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b.各国各级政府也制定了相应的保护法规和政策。)
热点考点聚焦
命题方向
乡村与城市聚落的景观差异及形成、发展的影响因素以读图分析题考查为主。聚落分布特点及与环境的关系一般以选择题考查为主。创新题型根据资料信息分析城市形成地点,及发展保护措施。
【例1】 聚落的形成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聚落分布比较密集,影响其形成的最主要因素是()。
A.地形B.气候C.资源D.交通
分析:早期的聚落大都选择在地形、气候资源等自然条件优越的地点。在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适于耕作,工农业比较发达,所以聚落分布比较密集。
答案:A
【例1】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人们的集中居住地——乡村和城市统称为聚落
B.原始的氏族形式的居住地被称为聚落
C.欧洲是世界上没有乡村,只有城市的地方
D.亚洲相对落后,所以许多地方保留了较为原始的村落
剖析:此地的考查点是聚落的含义和世界各地乡村聚落的不同景观特征。B项涉及到的内容就是部落,与聚落一字之差,但含义相差甚远。C项世界各地完全以乡村聚落或城市聚落的大洲是没有的,无论是广阔的草原,还是平坦的平原,还是浩翰的林场,各大洲只要有人居村的地方都有从事农、林、牧、工、服务等的不同聚落。D项则是非洲乡村聚落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