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描述人体的免疫功能。
了解免疫器官、区别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理解计划免疫的意义。
重点和难点
重点:特异性免疫和免疫概念。
难点:培养学生对科学不断追求与探索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用FLASH动画制作展示人体三道防线作用的CAI课件。
用FLASH动画制作展示抗原、抗体之间关系的CAI课件。
表示免疫功能的形象生动的卡通示意图。收集现代医学领域与免疫有关的信息及影音资料。
学生:课前调查自己的“预防接种证”,了解出生以来自己都接种过哪些疫苗、打过哪些预防针及其作用。
通过咨询和查阅相关信息,结合生活经验了解一些免疫与计划免疫方面的医学知识。
课前阅读:(科学·技术·社会)人类与传染病的斗争。
小组调查──调查当地常见的几种传染病。
课时分配 2课时
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提出质疑:
注射“疫苗”为什么能达到免疫目的?
什么是免疫?
组织学生交流、讨论。
鼓励学生质疑,并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在教学课程中进行探究,自主学习,从中找到答案。
观看FLASH动画“人体的三道防线”。
小组讨论课本“资料分析”中提出的问题。
1.第一道防线 ①组成 皮肤、黏膜和呼吸道黏膜上的纤毛等 ②功能 阻挡或杀死病原体,清扫异物
2.第二道防线 ②组成 溶菌酶和吞噬细胞等 ②功能 溶解、吞噬和消灭病原体
第一、二道防线的作用特点:
a.人人都是生来就有的
b.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非特异性免疫
小组讨论:
(1)进行比较、讨论,由学生自己总结出非特异性免疫的教师设计(非)特异性免疫特点比较表。利用非特异性免疫的特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补充什么是特异性免疫,引出人体的第三道防线。特点。
(2)推敲非特异性免疫的特点,从中对比猜测特异性免疫的特点,补充完成“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特点的比较表”。
第三道防线的作用特点: a.人出生以后才产生的 b.只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特异性免疫 3.第三道防线: ①组成 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②功能 产生抗体,消灭病原体(抗原)
观看FLASH动画,积极思维,充分运用形象思维和发散思维对知识进行理解、整理。
根据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从身边的生活入手举例。
通过第三道防线的学习,经激烈的讨论解质疑──疫苗到底是一种什么神奇的物质?
学生交流自己对免疫的理解,学生介绍收集的有关免疫科学的信息。(如器官移植、过敏……)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间进行资料交流、探索,从中自己总结人体免疫的三大功能。并会利用它解释一些医学现象及生活问题。
角色扮演:
加深对免疫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结合第一节传染病中艾滋病的防治教育开展“游戏”活动。
(责任编辑:沈甜甜)